2010/05/30

希臘、土耳其之旅(六) - 當東方遇上西方

希臘、土耳其之旅(六)
當東方遇上西方-土耳其歷史名城伊斯坦布爾 (Istanbul)



 全因作為歐亞兩洲分界線的博斯普魯斯海峽(I tanbul Bog zi)從城中穿過,將這座古城一分為二,伊斯坦布爾也就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歐亞兩洲的城市。它是位於巴爾幹半島的東端,扼黑海咽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戰略重鎮。在城中, 除了看到歎為觀止的宗教建築, 也可領略她滄桑巨變的悠久歷史。但是,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當然是在托普卡匹 (Topkapi)皇宮中那顆86卡巨鑽!
                             (托普卡匹 (Topkapi)皇宮是叱吒風雲的鄂圖曼帝國蘇丹王的宮殿)

因伊斯坦布爾的地理位置,令這古城經歷幾許蒼桑和巨變,它曾是古代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以及鄂圖曼帝國首都....

它的巨變, 可從聖索非亞大教堂的經歷感受一番...


羅馬帝國繁榮時期, 君士坦丁大帝將都城遷到黑海之濱、歐亞大陸的交匯處後,就將它命名為君士坦丁堡。當西歐還沉淪在愚昧無知的黑暗時,君士坦丁堡的海上貿易已經非常發達,人口也越來越多,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文化藝術風格,創造出許多藝術珍品。西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亞,始建聖索非亞大教堂;後受損於戰亂。

西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為標榜自己的文功武治進行重建,它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整整持續了9個世紀。


當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和他的20萬大軍陳兵君士坦丁堡城外的時候,距聖索非亞大教堂建成已有將近900年的時間。穆罕默德在戰艦上望著城中教堂巨大的拱頂,他發誓要佔領君士坦丁堡,將聖索非亞大教堂變成伊斯蘭世界的中心。西元1453年6月,穆罕默德終於走進 了朝思暮想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他下令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尖塔,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聖索非亞大教堂的面貌。奧斯曼的士兵把豪華的羅馬宮殿付之一炬,歷代相傳的藝術珍品化為灰燼。古城目睹了一種文明對另一種文明的洗劫。不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後來這座城市更名為伊斯坦布爾,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不能錯過的, 當然還有那著名的藍色清真寺


它有6個塔,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六塔清真寺。



藍寺內還見石刻花飾的窗格,鑲嵌的裝飾,上釉的玻璃窗。


那交錯的幾何圖形、阿拉伯的書法,以及植物、果實和各類花卉諸如百合、鬱金香、玫瑰等圖案,在以藍色為主調之下洋溢著諧和。

Cistern - 地下儲水池



當然, 還充滿著那熱情又調皮的土耳其人!









continue reading "希臘、土耳其之旅(六) - 當東方遇上西方"

2010/05/22

希臘、土耳其之旅(五) - 希臘的藍與白

希臘、土耳其之旅(五) - 希臘的藍與白(Santorini)


到希臘旅遊, 除了那些千年古蹟外, 不能錯過的, 當然是希臘的小島, 白屋、山崖伴著那碧海、藍天, 那和煦的夕陽, 晴朗無雲的天空, 美得讓你難以忘懷... ... 也體會到希臘旗幟上的藍與白!


聖託里尼(Santorini)是著各的希臘小島, 以其美不勝收的景色,除了是舉世聞名蜜月聖地, 也是柏拉圖筆下傳說中「亞特蘭提斯」(Atlantis) 的所在。這裏有世界上最美的日落,最壯闊的海景,以及獨特的本土建築, 繽紛藍白相知的色彩天地,為這次旅途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體驗。



聖託里尼(Santorini)古名為希拉(Thera),為紀念Saint Irene,西元1207年被改為聖托裏尼。





它位於愛琴海南部是基克拉澤(Cyclads)群島中最南邊的一座島。



在希臘大陸東南方向約200公里處,聖托裏尼島在世界兩大大陸板塊最深的海溝之間,該島在3500年前是火山爆發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歷史上,這裏曾發生多次火山爆發,西元前1500年最為嚴重,島嶼中心大面積塌陷,原來圓形的島嶼呈現了今天的月牙狀。據說神秘的亞特蘭蒂斯古陸的湮滅便源於島上發生的一次火山爆發。



一到旅遊旺季,島上人口就會增加十倍,騎驢、觀賞教堂、品嘗葡萄酒都會為你的旅行生活增添無限的樂趣。




小鎮在懸崖頂上,所以上去要爬很高的山,不過在這裏你也可以選擇坐纜車上去或者騎毛驢上去。  登上懸崖你可以把無限的藍色大海盡收眼底.一排排梯型狀的地中海別墅群坐落在懸崖上,所有深藍色的門窗與白色的建築好像在藍天白雲中組成一幅同樣色彩的畫。








continue reading "希臘、土耳其之旅(五) - 希臘的藍與白"

2010/05/19

送給母親的小禮物

送給母親的小禮物


每逢五六月, 大家都特別記掛父母親恩. 
我們豎琴小孖寶也特別為記念母親節而預備了"世上只有媽媽好", 送給各辛勞的媽媽!  祝母親節快樂!


continue reading "送給母親的小禮物"

2010/05/09

希臘、土耳其之旅(四) - 天空之城 "Meteora"

希臘、土耳其之旅(四) - 天空之城 'Meteora'


Meteora(梅特歐拉),在希臘語中是「懸在空中」的意思,位於巴爾幹半島希臘中部的色薩利(Thessaly)平原上,被譽為「天空之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的文化及自然雙遺產地。




起源:


大約1000多年前,隱遁的修士們冒著摔下懸崖的危險,不畏艱苦地攀上高聳入雲的巨石峰和懸崖壁上,居住在天然巖洞內修行。 而逐漸地,來這裡修行的人數增多,大約十四世紀中葉,來自Athos山區的一位修士Athanasios抵達梅特奧拉,在一片有600多米高的岩石最高處,動手興建了第一座修道院,命名為「Meteora」,意思是『懸在空中』,因為它似乎是遙遙地懸掛在人間和天堂之間。甚至到今天,整個岩石區都被稱為Meteora梅特奧拉。





隨後,修士們依靠木梯和繩索,在一塊塊巨大岩石的頂端,建了二十多座修道院。 但現在修士人數減少了, 只有六所修道院仍在運作, 其他已經荒棄了。 而且六所之中還有兩座是女子修道院。



(進入修道院則女仕需要穿長裙, 長褲也不可)



自從11世紀,梅特奧拉以一群高又險峻的岩石上矗立著銜在半空的修道院,以那隱世的小屋,成為東正教的靜修之聖地,是一個精神和冥想的地方。



(每日所需物資,或是修士往返,都是利用絞盤和繩索。)



(現在參觀當然不用繩索!)



在岩石的頂端,成群的修道院巍然矗立於高聳天空中, 它們如此接近天堂,這就是希臘東正教的修士們表達他們對神的敬仰和期盼, 在這遺世獨立的岩石頂端,讓平和的微風伴著自己的心靈,他們認為在這裡修行,是接近神的最好方法,在這一刻,自己的心靈在神的呵護下,也變的純淨和安詳。


在岩石上的頂尖,下望著翠綠Thessaly平原時感覺的寧靜,就在這人間與天堂間,有一種遠離俗世的體會, 我彷彿感受到修士們選擇Meteora的原因!




除了靜修外, Meteora 當然也是攀石者的至愛!



continue reading "希臘、土耳其之旅(四) - 天空之城 "Meteora""

2010/05/06

勞動節的小勞動

勞動節的小勞動


每年的勞動節假期, 都是我家舒展筋骨, 一起登山掃墓的日子.  今年也不例外, 星期六大清早便扶老擄幼的探望已故的祖父母.

今年掃墓後妹妹們還决定到我家讓小明友們一起合奏音樂. 


然而我家除了是音樂中心外, 還是歡樂天地!


瞳瞳與威廉合奏了"天空之城"後,

鋼琴的魔力便勝不過家中的Wii機, 小朋友們很快便投入於賽車和keep fit一番了.  他們還很喜歡家中的牛牛, 讓着騎牛牛呢!





continue reading "勞動節的小勞動"

2010/05/02

希臘、土耳其之旅(三) - 考古學與"伊利亞德"

希臘、土耳其之旅(三) - 考古學與"伊利亞德"

你有夢想嗎?


 

德國考古學家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的傳奇故事讓我想起電影"奪寶奇兵", "盜墓迷城"等等.   著名的考古學家相信除了有堅定信念, 還要有童年夢想!

施里曼從小就在父親傳述中, 對荷馬(Homer)史詩『伊利亞德』(Iliad) 與『奧德塞』(Odyssey) 堅信不移,幻想著特洛伊戰爭(Trojan war)裡的英雄人物與詩中的神秘城市。  他長大後穿梭在荷馬的故鄉伊塔克島(Ithaca)、邁錫尼(Mycenae)和克里特島(Crete)間,試圖證明荷馬史詩的真實性,而他最為世人熟悉的是在邁錫尼所挖掘出的金箔面具,即『阿伽門儂黃金面具』;


以及在克里特島上艱苦挖掘的島上克諾索斯王宮(Knosso Palace)。


黃金之城 - 邁錫尼(Mycenae):

邁錫尼城堡城牆週長九百公尺,總面積達三萬平方公尺,城牆以巨石砌成,這些巨石工程只能讓人們想像是神話中獨眼巨龍的傑作。城堡正門位於西北方,四塊巨石組成了城門,而框頂那塊巨石重達二十噸。橫樑上兩隻雄獅牢立於三角形石刻上,人們稱此為『獅子門』。




從獅子門可通往王宮,其前廳、米加隆式大廳(Megaron)等顯示了希臘本土特有的建築形式,並非源於邁諾安文明。而王宮位於城堡中央、廳房眾多、上粗下細的圓柱、彩繪鮮豔等,則顯示其受到克里特島邁諾安文明的影響。

荷馬(Homer)史詩"伊利亞德"曾提及從獅子門進入黃金之城, 而從發挖中也發現許多黃金用品, 當然包括金箔面具『阿伽門儂黃金面具』,它們全都放在雅典的考古博物館內.   


墓穴:

邁錫尼城內所發現的用豎起的石版形成的圓形墓地,稱為圈墓, 兩個圈墓的地面直徑都大約27公尺,墓室都位於地下幾公尺深,並豎有墓碑,碑上有雕刻與描繪戰爭場面或打獵圖形,這類形墳墓稱為豎穴墓。



豎穴墓後來被圓頂墓所取代,位於城堡外,是在山坡上開鑿而成,墓室成圓形,由石頭層層累積而成;墓頂成圓錐狀,形如蜂巢故又稱蜂巢穴,每一墓都由一條長墓道與入口相連。


在邁錫尼共有九座,最有名的是『阿特柔斯的寶庫』(Treasury of Atreus 又稱阿伽門儂墓)。墓道長35公尺,大門高11公尺;墓內為一大圓形墓室,石塊堆累而成,一直到頂心匯合。




克里特島(Crete)




神話故事:
克里特島的偉大統治者米若斯,乃希臘神話中化為牡牛的宙斯與歐羅巴(Europa)所生的兒子。傳說米若斯為了取得王位,乞求海神波塞頓(Poseidon)給他一頭公牛活祭。但米若斯捨不得殺這頭好看的公牛獻祭給海神,於是以其他牛代替。
海神惱羞成怒,對米若斯的妻子帕西菲(Pasiphaë)施了咒語,使帕西菲患上了動物戀,並且和那頭公牛結合生下了一個牛頭人身的怪物米諾陶。


米若斯為了把怪物兒子關起來,就下令建築師代達羅斯(Daedalus)建造了一座迷宮,即今克里特島上有名的克諾索斯王宮。


考古歷程:
伊文斯 (Sir Arthur Evans)延續了施里曼的考古工作, 證明了古老傳說具有真實的的歷史基礎。他到克里特島去尋找一種他在牛津博物館的印章上見到過的神秘的象形文字,而開始了克里特島上的挖掘,他花了幾乎30年,挖出來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面積相當於一座城市的米諾斯王宮——克諾索斯迷宮。


克諾索斯王宮:

克諾索斯王宮座落於克里特島北部離海不遠的克法拉山岡上,宮殿群主要聚集在一座大的由北向南延伸的內院周圍,宮殿群的修建是以中心的一座院子為軸線開始的,然後在中心院的四周開始修建其他宮殿。



御座之室:

為一間祭祀大廳,沿牆置有長長的石版長凳,中央有寶座,其靠背用石膏製成並飾有波浪形邊沿,周圍牆壁上繪有壁畫,是鷹頭獅身長翅的怪獸昂首而視,兩隻怪獸分列寶座兩旁,加強了大廳的宗教色彩。








(Source: www.wikipedia.org; http://alvalentine.wordpress.com/2008/04/27/stinking-thinking/)

continue reading "希臘、土耳其之旅(三) - 考古學與"伊利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