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3

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



 「竹屋」別墅 - 

參觀了四間別墅,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間。可惜價錢太貴, 若果不是, 真想在這裡小住數天.  感受一下長城的靈氣. 
 原本行程安排是沒有包括這一間的, 幸好客人剛剛退房, 正在清潔中, 我們趕快跑進屋內拍攝! 實在很喜歡它的竹"牆"概念!



竹屋別墅的設計構思:

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從長城的禮俗中學習,我們時常受長城從未是孤立物體的事實吸引。它綿延不斷著波浪起伏山脊的特質是吸引我們性抩。對我們而言它是對有在環境中自我孤立傾向的建築常例型式的評倫。所以我們的目的是企圖將長城的此種特質運用到居住行為上。這樣一來房子被稱作"牆"而非"房屋"。
 








至於材料,既然它在中國與日本文化中具有獨特涵養,我們僅可能使用竹子。視竹子的密度與直徑,它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空間分割。為了充分利用這些特性,我們決定放置一個竹子牆,就像長城一樣沿著基地斜面的一層竹子。長城在過去分隔了兩個文化,但這竹子牆將不只分隔而且將會多方面地聯合生活與文化,如此長城的一小部分。




隈研吾(日本)簡介

1954生於日本神奈川縣轄區

1979完成東京大學工程研究所建築系碩士課程,

1985-86哥倫比亞大學和亞洲文化委員會研究所訪問學者

1987設立空間設計工作室

1990設立隈研吾及其合夥人事務所

1998-99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系教授




(Source 1: http://www.commune.com.cn/en/design/channel/design_390.shtml)

(Source 2: http://www.villachina.com)


continue reading "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

2007/09/02

長城腳下的公社:「土宅」


土宅設計構思:


建築從當中被分成兩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間,也帶入了"山水"意境。水的部分,有條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下粼粼閃光。中庭,則由一側的山巒與另一側住屋分裂的兩翼共同圍塑空間,柔和地處理了自然地京與人造建築間的分際。




這座分裂的房子並非一成不變。兩半間的角度可自由調整,俾使配合不同的山坡地形。根據每個特殊基地的地理狀況,分裂之屋可以整合成單棟的、或變形為平行的、互相垂直的、一長條或背對背的各式建築。換句話說,分裂僅是彈性建築的多樣狀態之一。





分裂之屋同時也是生態學的:承重牆以土埆配合木頭支架組成。土埆厝在中國是相傳已久的建築形式之一,除了減少環境衝擊的優點外,還具有隔熱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涼。利用結合傳統建築的方式,我們表達了對創造現代中國民居的企圖,而非陷落於盲目倣傚古建築形象的窠臼中。







張永和(中國大陸)簡介:

張永和,非常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教授.1983年獲得美國保爾州立大學建築系環境設計理學士(榮譽畢業)。84年獲得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築系建築碩士學位。1989年獲美國註冊建築師證書並成為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

(Source 1:  http://www.commune.com.cn/en/design/channel/design_386.shtml)

(Source 2: http://www.villachina.com/2007-02-05/945102.htm)



continue reading "長城腳下的公社:「土宅」"

2007/09/01

長城腳下的公社:「俱樂部」





俱樂部 - 是我們到達後第所進入的別墅.  可惜只是运逗留了很短的時間便出發到外面參觀.


俱樂部設計構思:

俱樂部的基地位於"長城邊社群"的中心。為了可從房屋便利可及,它位於南邊與東邊山谷端點的位置。從基地看西邊向著長城,是整個基地景觀最美的。向東的視野開展向東側山谷而南北側面像山脈。基地內坡面約0到10度,從東向西北向南斜下來。




俱樂部的計畫是給房客與住戶用的設施,像是兩種餐廳、游泳池、畫廊、雜貨店、管理中心與員工宿舍。這種建築將是許多人會面、多元文化交流、各種機能發生的場所。相較於其它機能,游泳池的量體大到應該被切成一些小部分。

中國餐廳擁有10個私人包廂,每一間配上10個不同主題個別圍閉的庭院,配合上彈性的隔間當餐廳以一個大空間的方式使用時,這些庭園形成相當特別的景致。特別是透過缺口的光線將房間扭曲而賦予廊道神秘的場景。

進入大廳時可見到美麗的樹木,是基地上原有的。地景是俱樂部的延伸,擁有線性的元素連接建築與道路。有噴泉、木頭平台、停車場,但是某些外部空間仍將維持原狀。所有的人造元素謹慎的置入現存的景觀中。邊緣地帶應小心的處理。




必然的結果是這建築會看起來像五個從山裡延伸出來的長條物件,而不會像是被建造在地面上而已。材料是另一個表現設計哲理的方法,所以說材料的調和設計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此建築以自然的材料建造,像是木料、不銹鋼板以及石材。不銹鋼板是經過時間銹蝕而改變顏色,所以會與自然隨季節與年月的色彩搭配。石材與混凝土的組合是從基地擷取的,而此舉將保留基地原本的涵構。最後它們會像是在那裡待了很久一般。起源我們過去美好的記憶是構成我們現在的重要的一個原因。






 


承孝相(韓國)簡介:

1952年,承孝相出生於韓國。1974年,他自漢城國立大學畢業後,與KIMSWOOGEUN共事,直到1989年開辦其自己的事務所。他所設計的獨立式住宅SUJOL-DANG被評為韓國20世紀十佳建築之一。他最近的主要建築項目包括JUNGKOK天主教堂和惠康城,他還被指定擔任在漢城附近建造的"PAJU書城"協調人。他作為12名亞洲建築師之一參與設計的長城腳下的公社榮獲第8屆威尼斯雙年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他在其撰寫的《貧困之美》和《智慧之城/智慧建築》兩書中,介紹了他建築的精髓和哲學思想。

                 (Source 1: http://www.commune.com.cn/en/design/channel/design_385.shtml)

                                                   (Source 2:  http://www.villachina.com/2007-02-05/945239.htm)


continue reading "長城腳下的公社:「俱樂部」"

長城腳下的公社





長城腳下的公社 (Commune By The Great Wall)

第二天早上, 我們到了八達嶺長城下的長城公社.  多謝主辦單位的安排, 我們可以進入五間別墅參觀.  現在介紹一下它的背景。

背景
「長城腳下的公社」是由SOHO中國有限公司攜亞洲地區的12位著名建築師設計建造的私人住宅性質的當代建築博物館。這個項目旨在激發和鼓勵建築師的創造性,並以此影響亞洲新一代的建築師、開發商和消費者。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獲獎
2002年9月,長城腳下的公社應邀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受邀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建築作品,而攜該作品來參展的張欣也因其在本項目中的特殊貢獻被破例授予「建築藝術推動大獎」。






手提箱        建築師 :  張智強(中國香港)

傢俱屋        建築師:板茂(日本)


三號別墅    建築師:崔愷(中國大陸)

怪院子        建築師:嚴迅奇(中國香港)

飛機場        建築師:簡學義(中國台灣)

紅房子        建築師:安東(中國大陸)

竹屋            建築師:隈研吾(日本)

大通舖        建築師:堪尼卡(泰國)

雙兄弟        建築師:陳家毅(新加坡)

森林小屋    建築師:古谷誠章(日本)

俱樂部        建築師:承孝相(韓國)

土宅            建築師:張永和(中國大陸)

* 入內 參觀的別墅

長城腳下的公社是私人收藏的當代建築藝術博物館,應公眾要求,現對公眾開放,特推出參觀接待服務,可接待團體及個人前來參觀,具體事宜如下:

參觀範圍:核桃溝十二棟別墅的外觀,視當日營運情形可酌情進入別墅內參觀。

價格:120元/人


Commune by the Great Wall
Background

Commune by the Great Wall Kempinski is considered as SOHO China's most creative project. It is also a private collec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t was exhibited at La Biennale di Venezia in 2002 and bestowed a special prize. The Centre Pompidou, Paris now houses the exhibited model, made of wood and cardboard, as its first permanent collection from China.

The Commune by the Great Wall is near the Badaling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It was conceived by married real-estate developers Zhang Xin and Pan Shiyi, who gave each architect a $1 million budget. It consists of private villas designed by 12 of Asia’s best known architects.

Suitcase House                           Architect: Gary Chang (Hong Kong)

Furniture House                        Architect: Shigeru Ban (Japan)

"See" and "Seen" House           Architect: Cui Kai (China)

Distorted Courtyard                  Architect: Rocco Yim (Hong Kong)

"Airport"                                     Architect: Chien Hsueh-Yi (Taiwan)

Cantilever House                       Architect: Antonio Ochoa (China)

Bamboo Wall                              Architect: Kengo Kuma (Japan)

Shared House                             Architect: Kanika R’kul (Thailand)

The Twins                                   Architect:Kay Ngee Tan (Singapore)

Forest House                              Architect: Nobuaki Furuya (Japan)

Commune Club                           Architect : Seung H-Sang (South Korea)

Split House                                  Architect : Yung Ho Chang (China)


 資料來源:http://www.commune.com.cn




名稱

面積


設計特色

1

Cantilever House*

紅房子

485 m2

用紅色清水混凝土融入整個自然景觀

2

Furniture House

家具屋

333 m2

唯一一棟一層樓別墅,採用中國傳統四合院建築概念

3

“See and Seen” House 

三號別墅

410 m2

因北向和東北向可看到層層疊疊的山脈綿延,所以客廰和飯廰朝北,居室朝東北。別墅本身也成為被看的對看。

4

Distorted Courtyard House

怪院子

481 m2

院子成扭曲狀,配合地形,讓房子看起來好像崁在山坡上

5

The Clubhouse

俱樂部

4,109 m2

外觀的鋼板,經過長時間的鏽蝕,會改變顏色,跟時間共構出美麗痕跡

6

Suitcase House

手提箱

347 m2

可以打包的室內空間。44米x 5米的長方形空間,可將書房、臥室、洗手間、廚房等全部收納在五十塊的活動木板下方

7

Split House

土宅

449 m2

將房子打開,呈現出建築擁抱山谷的氣勢,庭院裡的原生樹木被完整保留。同時讓水流能夠穿過庭院

8

Bamboo Wall*

竹屋

716 m2

選用了在中國和日本都具重要文化意涵的竹子為主要建材

竹的香氣在空氣中形成深刻的記憶,富視覺和嗅覺上的滿足

9

Airport

飛機場

603 m2

從石牆衍伸出三個箱型空間,像飛機場上等待飛機停靠的「空橋」,讓人興起探索各個小空間的欲望

10

The Twins

雙兄弟

477 m2

兩個L型建築所組成的別墅,「雙兄弟」以親切的姿態打開雙臂迎向眾人,「雙兄弟」相互融入自然景觀中

11

Forest House*

森林小屋

572 m2

空內採用大量淺色的木材,林材的木紋成視覺焦點,空內設計讓人彷彿置身在森林中

12

The Shared House*

大通舖

542 m2

唯一一棟由女建築師所設計的房子,提供最多人同時入住的建築,強調「溝通」、「共用」,與人分享



continue reading "長城腳下的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