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4

長城腳下的公社:「大通舖」





 大通舖 (Shared House):

來到這所別墅, 沒有太強烈的泰國設計感覺.  然而, 它那"大通舖"的Sharing及公開感覺就很強.  無論睡房, 浴室(也有兩個浴盆) 等等, 都令我這個不安的都市人感到有點像在夏令營, 而少了家的感覺.   但是, 卻很喜歡在二樓的玻璃天花,  可以晚晚有看星的日子! 


大通舖設計構思:



揭示地點的靈魂:我認為在山中度週末的家要給主人的生活提供變化。我們與周圍城市之間的"內在性"和"非物質性"傾向於讓我們與自然、甚至是物質的自我隔離開來。我認為山中度週末的家並不一定是要帶我們離開城市生活(因為城市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令人驚歎的並且充滿刺激),山中度週末的家只是向我們揭示一些我們丟失的東西,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平衡。




因此,房子應該給主人提供周圍環境中積極的一面(如山的全貌、長城景觀,碧空萬里、星辰滿天,優質空氣等等)但同時,也必須能讓主人遠離那些太花哨的以至於不能接受的自然因素。我們就是要在坡地和庭院中創造室內/和戶外空間之間的強大和諧。







堪尼卡(泰國)簡介:

生於1962年,泰國建築師。1991年獲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南伊力諾伊大學室內設計學士學位。從1996年至今,任泰國吞武裡市孟庫特國王技術大學兼職教師。同時,她在曼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Leigh&Orange有限公司,任董事。2000年的主要作品有曼谷塞裡中心百貨大樓的兒童因特網學校,曼谷Silom大廈Aviance俱樂部,普吉島的達爾威治國際學校。1999年,參加了中國福州電視台設計比賽。1998年,為入住上海世界金融中心的銀行、外企公司等提供室內設計。1997年,設計了廈門電視台辦公大樓。






(Source 1:   http://www.commune.com.cn/en/design/channel/design_389.shtml)

(Note: In fact, I've found the English version on design concept in the above link is easier to comprehend)

(Source 2:   http://www.villachina.com/2007-02-05/945290.htm)



continue reading "長城腳下的公社:「大通舖」"

2007/09/03

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



 「竹屋」別墅 - 

參觀了四間別墅,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間。可惜價錢太貴, 若果不是, 真想在這裡小住數天.  感受一下長城的靈氣. 
 原本行程安排是沒有包括這一間的, 幸好客人剛剛退房, 正在清潔中, 我們趕快跑進屋內拍攝! 實在很喜歡它的竹"牆"概念!



竹屋別墅的設計構思:

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從長城的禮俗中學習,我們時常受長城從未是孤立物體的事實吸引。它綿延不斷著波浪起伏山脊的特質是吸引我們性抩。對我們而言它是對有在環境中自我孤立傾向的建築常例型式的評倫。所以我們的目的是企圖將長城的此種特質運用到居住行為上。這樣一來房子被稱作"牆"而非"房屋"。
 








至於材料,既然它在中國與日本文化中具有獨特涵養,我們僅可能使用竹子。視竹子的密度與直徑,它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空間分割。為了充分利用這些特性,我們決定放置一個竹子牆,就像長城一樣沿著基地斜面的一層竹子。長城在過去分隔了兩個文化,但這竹子牆將不只分隔而且將會多方面地聯合生活與文化,如此長城的一小部分。




隈研吾(日本)簡介

1954生於日本神奈川縣轄區

1979完成東京大學工程研究所建築系碩士課程,

1985-86哥倫比亞大學和亞洲文化委員會研究所訪問學者

1987設立空間設計工作室

1990設立隈研吾及其合夥人事務所

1998-99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系教授




(Source 1: http://www.commune.com.cn/en/design/channel/design_390.shtml)

(Source 2: http://www.villachina.com)


continue reading "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

2007/09/02

長城腳下的公社:「土宅」


土宅設計構思:


建築從當中被分成兩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間,也帶入了"山水"意境。水的部分,有條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下粼粼閃光。中庭,則由一側的山巒與另一側住屋分裂的兩翼共同圍塑空間,柔和地處理了自然地京與人造建築間的分際。




這座分裂的房子並非一成不變。兩半間的角度可自由調整,俾使配合不同的山坡地形。根據每個特殊基地的地理狀況,分裂之屋可以整合成單棟的、或變形為平行的、互相垂直的、一長條或背對背的各式建築。換句話說,分裂僅是彈性建築的多樣狀態之一。





分裂之屋同時也是生態學的:承重牆以土埆配合木頭支架組成。土埆厝在中國是相傳已久的建築形式之一,除了減少環境衝擊的優點外,還具有隔熱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涼。利用結合傳統建築的方式,我們表達了對創造現代中國民居的企圖,而非陷落於盲目倣傚古建築形象的窠臼中。







張永和(中國大陸)簡介:

張永和,非常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教授.1983年獲得美國保爾州立大學建築系環境設計理學士(榮譽畢業)。84年獲得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築系建築碩士學位。1989年獲美國註冊建築師證書並成為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

(Source 1:  http://www.commune.com.cn/en/design/channel/design_386.shtml)

(Source 2: http://www.villachina.com/2007-02-05/945102.htm)



continue reading "長城腳下的公社:「土宅」"

2007/09/01

長城腳下的公社:「俱樂部」





俱樂部 - 是我們到達後第所進入的別墅.  可惜只是运逗留了很短的時間便出發到外面參觀.


俱樂部設計構思:

俱樂部的基地位於"長城邊社群"的中心。為了可從房屋便利可及,它位於南邊與東邊山谷端點的位置。從基地看西邊向著長城,是整個基地景觀最美的。向東的視野開展向東側山谷而南北側面像山脈。基地內坡面約0到10度,從東向西北向南斜下來。




俱樂部的計畫是給房客與住戶用的設施,像是兩種餐廳、游泳池、畫廊、雜貨店、管理中心與員工宿舍。這種建築將是許多人會面、多元文化交流、各種機能發生的場所。相較於其它機能,游泳池的量體大到應該被切成一些小部分。

中國餐廳擁有10個私人包廂,每一間配上10個不同主題個別圍閉的庭院,配合上彈性的隔間當餐廳以一個大空間的方式使用時,這些庭園形成相當特別的景致。特別是透過缺口的光線將房間扭曲而賦予廊道神秘的場景。

進入大廳時可見到美麗的樹木,是基地上原有的。地景是俱樂部的延伸,擁有線性的元素連接建築與道路。有噴泉、木頭平台、停車場,但是某些外部空間仍將維持原狀。所有的人造元素謹慎的置入現存的景觀中。邊緣地帶應小心的處理。




必然的結果是這建築會看起來像五個從山裡延伸出來的長條物件,而不會像是被建造在地面上而已。材料是另一個表現設計哲理的方法,所以說材料的調和設計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此建築以自然的材料建造,像是木料、不銹鋼板以及石材。不銹鋼板是經過時間銹蝕而改變顏色,所以會與自然隨季節與年月的色彩搭配。石材與混凝土的組合是從基地擷取的,而此舉將保留基地原本的涵構。最後它們會像是在那裡待了很久一般。起源我們過去美好的記憶是構成我們現在的重要的一個原因。






 


承孝相(韓國)簡介:

1952年,承孝相出生於韓國。1974年,他自漢城國立大學畢業後,與KIMSWOOGEUN共事,直到1989年開辦其自己的事務所。他所設計的獨立式住宅SUJOL-DANG被評為韓國20世紀十佳建築之一。他最近的主要建築項目包括JUNGKOK天主教堂和惠康城,他還被指定擔任在漢城附近建造的"PAJU書城"協調人。他作為12名亞洲建築師之一參與設計的長城腳下的公社榮獲第8屆威尼斯雙年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他在其撰寫的《貧困之美》和《智慧之城/智慧建築》兩書中,介紹了他建築的精髓和哲學思想。

                 (Source 1: http://www.commune.com.cn/en/design/channel/design_385.shtml)

                                                   (Source 2:  http://www.villachina.com/2007-02-05/945239.htm)


continue reading "長城腳下的公社:「俱樂部」"